珠峰地区平均气温上升显著

* 接口名称 : 矿材网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0-12-14 10:36:23 * 浏览 : 1375

珠峰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举世无双的高度、脆弱而敏感的环境,不仅成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还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

根据珠峰地区聂拉木和定日气象站1971年~201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我们发现珠峰地区气候呈微弱的暖干趋势。在气温方面,珠峰地区年平均气温为3.2~3.8摄氏度,远低于同纬度平原地区。1971年以来,珠峰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升温率为0.28摄氏度/10年,其中位于珠峰北坡的定日站(海拔4300米)增幅最高, 达到0.34摄氏度/10年 ;而海拔较低(3810米)的聂拉木站增温幅度相对较小,为0.22摄氏度/10年。

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珠峰地区升温幅度较小,其中定日站的气温甚至有所降低,但20世纪90年代后气温开始显著上升,至1997年陡降,之后逐步回暖。这期间的气温大幅波动,可能跟1997年~1998 年间大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进入21世纪后,气温升温幅度更为显著,2010年以来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升温约0.86摄氏度,其中聂拉木站增温达1.1摄氏度。同时,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年际波动中也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最低气温上升的幅度最大,达到 0.35摄氏度/10年,是最低高气温升温趋势(0.27摄氏度/10年)的1.3倍。因此,相比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珠峰地区气温升高主要受最低气温升高的影响。

喜马拉雅山脉对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有很大的屏障作用,使得其南、北两翼的气候产生明显的区域分异。定日站受山脉屏障和“雨影”作用的影响,降水量偏少,平均年降水量为293毫米,属于半干旱型气候;位于珠峰南翼的聂拉木站,由于迎向暖湿气流,平均年降水量为651毫米,属于半湿润气候。从近49年降水的年际变化来看,总体而言,珠峰地区降水量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其中定日站的降水量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而聂拉木站降水以每年1.7毫米的线性幅度有所减少,但并不显著。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定日站降水变量相对较小,时段性的多雨、少雨特征不明显;而聂拉木站的降水变化较大,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相对较多,而20世纪90年代初为少雨期。

除了上述珠峰地区海拔4000米左右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特征外,珠峰山区还有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据著名高山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登义研究员的研究,珠峰北侧海拔5300米~7000米的冰雪表面在日出后的气温总是低于山谷中同高度的大气气温,因而那里几乎昼夜盛行下山的冰川风。冰川风在当地时间14~18时最强,阵风可达7级~8级。因此,从珠峰北坡攀登顶峰的主要危险是大风。在珠峰南侧,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3000毫米,从南坡攀登珠峰者则容易受到降水带来的雪崩威胁。

此外,珠峰顶端还有独特的“旗云”现象。“旗云”是指在珠峰顶端不断生成的对流性的“积云”,受强烈的高空风影响随风飘动,远望宛如一面旗帜挂在峰顶上的特殊天气现象。“旗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联系紧密,可称作“世界最高的风向标”,其状态可以用于预测未来1天~2天内珠峰的天气状况,为珠峰登山活动提供重要气象参考。

受复杂地形的严重影响,珠峰地区天气复杂多变,珠峰山区的气象观测资料也十分稀少。虽然珠峰及周边地区曾建设了一些气象观测站,但是其中大多数是为某一特定事件而建,观测时间普遍较短、连续性较差,这些资料对于提高珠峰地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作用有限,导致目前对于珠峰局地气候特点、天气系统演变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严重制约了攀登珠峰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因此,今后需要加强珠峰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长期气象观测,不仅可以为珠峰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监测获取更早的全球变化预警信息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可以提高珠峰山区天气预报水平,为登山、测绘与综合科考等提供重要保障。